立即注册,下载精品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有些路,必先迷路才能找到
我们都喜爱自由。但我们真的热爱自由吗?很多人最终都没有选择自由。自由意味着什么?自由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。
人们做决策,会受到情绪、情感,甚至直觉的影响。我们常说,要倾听内心的声音,你也许会问:内心的声音到底在哪儿?怎么样才能听见?下面就尝试着来分析一下,内心的声音到底在哪儿?

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沙拉,一种是薯条,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做晚餐,你会做何选择?选择沙拉的可能会觉得沙拉健康,选择薯条的可能他就爱吃薯条。还有的人觉得沙拉和薯条反正都差不多,都无所谓,那就随便选择其中一个好了。
能够决定今天晚上吃什么,其实是人类一种特别伟大的能力,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。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,埃利奥特得了脑部肿瘤,最后肿瘤被切除了,但是埃利奥特从此变得非常理性,面对任何灾难和情感,他的内心都泛不起一丝涟漪,最后理性到什么程度呢,他可以分析出沙拉和薯条的优缺点在哪儿?列成一个长长的单子,但是,他没法做选择。因为他不知道他喜欢哪个?

有些女生在找男友时,面临两个选择:A男和B男,她可以列出这两个男生的优缺点,就像去超市里买洗发水或者食品一样,但是她最后就是不知道到底该选择谁。为什么呢?她缺少爱。当她喜欢一个人的时候,就会看这个人满足了我某种需要,那个人满足了我的另外一种需要。但是当你爱上一个人,就会为了他放弃很多设定条件,条件已经不重要,只要能跟对方在一起就好。
这给我们一个启示:纯粹依靠理智,人们无法做决定。

想象一下,此刻你正在参加一个中型的读书聚会,给你两个选择项:你可以选择和周围的朋友说一句话,也可以得到1万元的人民币。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1万元的人民币。如果场景再换一下,如果这一句话是你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的最后一句话,说完这句话后,虽然你们还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但是你们再也不能交流了,另外一个选项还是金钱,而且是100万元人民币。这时候你会选择谁?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那一句话,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,这句话的分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民币。
情感因素是决策的根基,但理智会对情感进行筛选过滤,以及导航 最理想的状态是,理智与情感、感性和理性的“悟道”。人最终作为社会属性的动物,就是因为人们内心有很深的情感需要。在情感的天平上,一个东西重不重要,可能比在理智的世界里,它很重要,更重要。
就像薯条和沙拉,有些人真的很喜欢吃薯条,但是为了减肥,就必须吃沙拉。吃沙拉本身是一种理性需要。可是反过来想,她为什么要减肥呢?可能是为了相亲,减肥可以让自己和他人更愉悦。所以,吃苦的背后,有趋乐的成分在。如果她选择吃薯条,就会感到无比的内疚。为了不让自己内疚,所以她选择沙拉。

人在做决定时,总会无意中假定,假定我做了这件事情之后,我的感觉好不好。人的大脑是一个模拟器。试想一下,这个姑娘吃的是什么口味的冰激凌,让她感觉如此恶心?有人会猜想,说是猪肝加大葱口味的冰激凌。因为她曾经吃过猪肝加大葱,那种味道确实让人觉得恶心。 
我们会模拟每一种选择,然后会问自己,这是我喜欢的吗?这是我想要的吗?这会让我愉悦吗?情感会对我们作决策起非常大的作用。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偏好,英文中有个词Gut feeling,就是讲直觉的,我们知道肠道蠕动是什么感觉,这是最为直觉的一个体验。 
当我们看到图中这位女士头发颜色的时候,大概就知道她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。她可能已经出离愤怒了。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到,她的下一步可能是歇斯底里,大声喊叫。人类天生有识别情绪信号的本领。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,会模拟她的表情,进而揣测说,她大概一个是什么样的情绪状态。 最新研究表明,人最快可以在短短1/10秒内,对另外一个人的能力、品格、性格等基本面做一个大致预判,从而决定要不要跟对方接触、要不要跟对方商务往来,要不要雇佣这个人等等。

价值观从某个角度说,是个挺理性的事儿,但实际上,它跟我们的直觉关系非常密切。最近天气很冷,如果有机会免费送给大家一副特别精致的山羊皮手套,可能大家都会想要。但如果告诉你,这个手套是杀人狂魔用过的,他肢解尸体的时候就一直戴着这幅手套,但是请放心,这副手套已经经过严密的消毒,已经洗了无数遍了,你不可能跟他有任何的沾染。大家还是不想要。为什么? 戴着这副手套会让你的身体不舒服。所以,价值观也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情感和身体性的反映。当这个事儿违背了你的价值观,想都不用想,你的身体会不舒服。

职业与专业,可能也会变成我们的直觉和内心的反映 医生永远都在面临做艰难的决定。基于大样本的研究,医生得到了一个数据,然后用在病人身上,大体会知道治愈率是百分之多少,药的有效率是多少?但是,这种基于大样本的数据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如果没有看到个体的独特性,仅仅依靠大数据,医生就会犯很严重的错误。 资深的医生更是如此。当他经年累月对个案的判断积累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,他已经变成一种高度的自动化,当他看到一个病人,大概就有一个直觉的推断,但是科学也证明了,这可能会导致误诊。所以,专业也是一把双刃剑。
当你在一个行当里浸淫越久,好像没想到哪个招数,最后你的招就使出来了,无招胜有招。这是一件好事,但无形之中,也会给我们带来错误。

只需要看一眼,我们就知道图中的问题出在哪儿。当你在某一行业做的很久,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,但永远知道什么是错的。就好象我们很多领导,一遍一遍地让下属修改方案,下属可能会嘀咕,“你到底想要什么?”领导可能说不出来他想要什么。但领导会告诉你,我就是感觉不对味儿,好像还差一点什么。直到哪一天他感觉对了,哦,“这就是我想要的。” [size=1em] 这都和我们的情绪、情感相关。我们应该去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,和身体里的每一个情感的信号。

科学家做了一个推论。大脑皮层有一些我们身体的感知觉输入的投射,这个投射并不像我们的身体底蕴一样。根据神经元和我们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发现,“嘴”应该变的特别大才对,因为我们的嘴很敏感,所以它在大脑上投射的区域会比较广泛。所以倒过来看,如果我们把人体在大脑的投射作一个人像,人应该像图中这样,嘴很大,手也很大。 人们在选择多了以后,躯体会有记忆,当你做了不对的选择,或是在两个选项之间游移的时候,身体就会有感觉,它不一定要依靠人们的理智,而是逐渐变成身体的自动反应。所以,当你恨一首歌,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变成你的闹铃。

爱因斯坦说,“直觉思维是神圣的天赋,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。但我们的社会却遵从仆人,遗忘天赋。”直觉是一个很本能的事情。虽然我并不认为,每一个决定都应该在直觉的推动下,后经理智检验之后作出。但这里边确实包含了丰富的信息,这些信息直接影响我们的选择,就像很多朋友一样,他们做决定都不经大脑。

乔布斯说:“不要让他人他的声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,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随自己内心和直觉,它们其实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东西。”

生活中,有没有这样一件事儿,让你恨不得马上去做,想快点开始,多花点时间做,而且你做这件事情时,特别有热情,特别有力量?你觉得做这个事儿对你来说简直太自然了,太有成就感了,倍儿棒! 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儿,极有可能,你的身体在提示着一个最重要的信息。这个信息就是,你做这件事有极大的优势。人力资源会用多重量表来评测个人的优势,实际上,身体也是一个很棒的指针。英文里的“优势(Strength)”和“力量(Strong)”之间其实有某种关联。当你使用优势时,你不仅感觉不到累,还更有力量。优势会让你有赋能感。 
当人们有意识地使用优势时,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会比较高,抑郁情绪会比较低。当人们在一周的时间内,能够持续使用自己的优势,他就拥有更高的信息矫正自己的抑郁情绪。人们的情绪已经在指正。很多人不太关注自己擅长做什么,对自己的缺点却异常关注,这样就会让自己异常痛苦。希望大家能够去看到自己身体上的情绪信号。

乔布斯还说:“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,这件东西指示我们的渴望、兴趣、热情,以及好奇心。这就是使命。”

人分为两种:有些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,有些人是因为相信才看见。很多企业家,因为相信了他们未见的东西,甚至很多人都未见的东西,然后他们去创造,于是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。信念并不是思维产生的一个观点或者态度,信念可以控制我们整个的思维与行动,最终会塑造我们想看见的事实。

感觉是我的本真与其他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产物。我们常说“与人为善”,当一个人对人好,他做了一个决策——就是“与人为善”,别人就会对他好,于是他就更加相信,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。

当我们做人生决定或者选择时,有两个标准:第一,这是不是你真心想要去做的?第二,你愿不愿意为你的选择负责?在婚姻里,有人想找一个不会变心的人结婚。这可能做不到,人心是柔软而易变的,所以,与其找一个不变心的人结婚呢,还不如找一个可以一起应对变化的人。这样选择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。 人的一生中有多种选择,没有所谓的对与错,关键是不是你真心想做,你愿不愿意为你的选择负责任。而这两个都是基于情感的。

大多数选择都是在不确定性状态下做出。所以,与其把它当做一个简单决定,还不如将它当作一扇门。推开这扇门,我们开启人生的新的可能性。

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教授,她的名字叫艾伦兰格。她说,“搜集信息的目的区别选择,帮助我们分析每一个选择,发现新的选择,甚至创造出之前没有的选择。但是,基于信息的决策未必是最好的。” 她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。有一次,她学画油画,当她进去油画店选择刷子时,她没有买那个最好的刷子,而是买了次等的刷子。回来后,她就很焦虑,为什么没有买好的刷子?她想,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?可是转念她就想:难道不能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次选择吗?我用这把刷子刷出什么不一样的油画,远比我去评价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把刷子来得好。后来,她又去买了一管绿色的颜料,那么多绿色当中,该选择哪样一种绿色呢?她跟自己说,没关系,随便哪一种绿色都行,最重要的是,我要用我选择的这种绿色创造出一副绝美的油画。

如果把每一个选择都当做开启一扇门,老天负责出牌,我负责打牌,可能就不会那么多惧怕。更重要的是,每次选择,即使最后失败了,也不一定就没有意义、没有价值。它更多的是一种反馈。这也正应了那句话:失败会把愚者打败,让智者收获灵感。
|